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活跃在皖浙交界山区的县委书记—记革命烈士余玉堂

2011/8/2 8:13:00 人评论

 

活跃在皖浙交界山区的县委书记
——记革命烈士余玉堂
党史室
 
余玉堂(1908—1937),原名余兴宜,又名余彦清,一九0八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出生在江西婺源县鄣公山里村一个农民家庭,兄弟三人,余玉堂排行老大。他于一九三五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鄣公山第一任支部书记,不久任中共皖浙赣省委秘书,一九三六年秋奉命来宁国开辟游击根据地,任中共上浙皖特委委员、宁(国)昌(化)中心县委书记。一九三七年三月不幸被捕,三月底,被杀害于宁国县城南门山岗,时年二十九岁。
余玉堂的家乡鄣公山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境内峰峦重迭,交通闭塞,是历代统治者鞭长莫及之地。这里森林茂密,盛产竹、木、茶叶等土特产,而山里人民却饱受地主豪绅的盘剥,祖祖辈辈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苦生活。余玉堂幼小读了几年私塾,后为生活所迫,常年外出到屯溪、浮梁一带以打短工、卖茶叶糊口。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使余玉堂对旧社会的反动统治十分不满。一九三一年,有一次余玉堂到上海卖茶叶,经朋友介绍在茶楼面见了一位中共地下党员,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启迪。后来他又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于是反抗旧社会,干革命闹翻身的思想在他心中萌发。回乡后,余玉堂经常到贫苦人家串门,促膝谈心,宣传进步思想。他对大家说:我们穷人有出头日子了,现在中国出了一个为穷人的党,叫共产党!又说:世界上没有命好命不好之分,穷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要过好日子就要自己去争取。他的话说到穷人的心坎上。同时,余玉堂还串联了一批青年,利用开山种玉米的机会,教他们学习文化,共同研读从上海带回来的进步书籍,时刻准备迎接革命的到来。
一九三三年二月,日夜思念的亲人终于盼来了。有一支红军驳壳队,从休宁石屋坑来到鄣公山竹园洲。余玉堂想到这可能是穷人的队伍来了,立即和村里的一位青年赶去和红军见面,并给红军当了向导。红军驳壳队走后,余玉堂当晚召集二十多名青年在村头庵堂里开会。他说:今天来的几十人,都是正式的工农红军,是为穷人闹翻身的队伍,现在虽然走了,不久他们还会来的。他要青年们通过亲戚朋友,去串联动员群众,告诉大家红军来了要欢迎,不要怕。这年四月,又有一支四十多人的红军游击队路过鄣公山,余玉堂获悉后,把他们接到村头庵堂里休息,并将村里的进步青年找来和游击队见面。当游击队长听说余玉堂已将全村群众串联起来靠近红军,非常高兴。次日,游击队长请全村群众吃饭,鼓励大家要跟共产党闹革命,并指定余玉堂负责鄣公山的工作。
一九三五年四月,皖南红军独立团政委刘毓标率部到赣东北找省委返回皖南时,取道鄣公山,看到这里地形险要,周围敌人统治薄弱,而且早有革命影响,群众基础较好,于是找到余玉堂,决定在鄣公山立足,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余玉堂积极协助红军搜集情报,大力宣传发动群众。是年五月,经红军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介绍,余玉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鄣公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从此,他更加满腔热情地开展革命工作。为了扩大根据地,他到莒莙山等处串联,动员群众参加革命组织。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先后组建了农民团、青年团、妇女会等八个群众组织和高舍、石屋坑两个党支部。不久,敌五十五师派一个营驻扎在鄣公山下的车田村,一个连驻扎在鄣公山里村,进行搜剿。余玉堂带领群众配合红军粉碎了敌人的搜剿,使红军在鄣公山一带站稳了脚跟。同年秋,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率部来到鄣公山与红军独立团会合,刘毓标带余玉堂去见关英,向关英介绍了余玉堂在鄣公山的工作情况,并推荐他担任省委秘书。
一九三六年四月,中共皖浙赣省委在鄣公山成立,并确定鄣公山为省委的中心根据地。余玉堂担任皖浙赣省委秘书,此后,他的工作更加繁忙,既要领导群众斗争,又要为红军筹措给养。随着余玉堂在鄣公山的影响日益扩大,引起了敌人对他的注意。是年六月,余玉堂到车田筹粮,不幸落入敌手,被押解关在婺源县城。敌人对其严刑拷打,但一无所获,后经组织营救,才逃出牢笼。经过严峻的斗争考验,余玉堂锻炼得更加坚强,成长为一名较为成熟的地方干部。
一九三六年七月,皖浙赣独立团在获得开化大捷之后,决定到距离中心根据地较远的皖浙边界开展游击活动,以便打通与浙江粟裕、刘英的联系,进而取得与中共中央的联系。省委派余玉堂随独立团转战来到宁国东南部与浙江交界的山区,并决定余玉堂担任中共宁(国)昌(化)中心县委书记,负责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
余玉堂与独立团留下的杨彪、彭长清、强达等红军干部,率领一个连的武装,活动在宁国山区,并以南极洪家塔为中心据点,积极开展工作。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余玉堂以做香菇为掩护,访贫问苦,秘密串联。由于他待人随和,体贴群众疾苦,群众都愿意和他交谈,热情的称他叫香菇佬。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余玉堂又将当地群众熟悉的民歌小调,填上通俗易懂的革命歌词,如《十骂国民党》、《当红军》、《五更歌》、《十二个月》等,向群众讲,教群众唱。这些红色歌谣当时在宁国山区到处传唱,启发了群众的阶级觉悟,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因势利导把群众组织起来。一九三六年九月,余玉堂首先在洪家塔地区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了农民团,并从农民团中选拔出身贫苦又能积极协助红军活动的骨干分子成立贫农团,然后向全县其他地区发展。在余玉堂等红军干部的积极努力下,年底,宁国四乡已发展贫农团24个,农民团100多个。在建立群众组织的过程中,他们特别注意对贫农团员和一些苦大仇深的农民加强阶级教育,并经过考察锻炼,发展为共产党员。是年底,洪家塔、桥头、汪村、羊毫山等地相继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同时,发展游击队员一百三十余人,建立了宁昌游击队。
余玉堂和杨彪、彭长清等红军干部,领导遍布四乡的贫农团、农民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击土豪劣绅、抗租抗税抗息和反对抽壮丁的斗争。全县各地严惩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四十余人,被罚款的六十余人,大长了贫苦农民的志气。为了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余玉堂率宁昌游击队配合红军独立团,主动打击附近的伪乡公所和敌伪武装,大小战斗十余次,摧毁敌人碉堡十多座。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他率宁昌游击队和贫农团员三十余人,配合红军独立团,一举攻下浙江昌化县城,活捉国民党昌化县党部书记,释放了政治犯。当时皖浙边界国民党上层统治者和土豪劣绅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红军游击队的神威在城乡到处流传。
为了摧毁革命力量,一九三六年十月,敌闽浙皖赣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部派新编三十四师和浙江保安团一部,纠集了宁国县保安队和各乡壮丁队等,由三十四师师长顾家齐担任指挥,将宁国划分为十个清乡区,向各游击队活动据点进行清剿,同时,派遣特务四处搜寻余玉堂的踪迹。他们采取抄山清剿、经济封锁、移民并村、十户连坐等办法,企图肃清红军游击队。
一九三七年初,红军独立团主力从皖浙边界撤走,敌人的清剿更加猖狂,革命队伍中少数不纯分子动摇叛变。此时,敌人进一步加紧对余玉堂的缉查,把黑手伸向了各个角落。余玉堂身处险境,但革命斗志毫无减退,他抓紧发动各地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做好分散隐蔽和储备粮食工作,准备和敌人作长期斗争。
正当余玉堂为革命奔走之际,岂料敌三十四师特务已与当地伪保长及我游击队内叛变分子吴齐高(吴痞子)、程三秀等相勾结,设下了圈套。一九三七年三月十八日夜,余玉堂和警卫员舒清荣从南山圩来到程三秀家,程一面伪装热情款待,一面又让吴痞子通知伪保长密告驻守在龙川坞的敌三十四师某营。敌人派了一个连的武装迅即包围了余玉堂的住地,余玉堂和舒清荣不幸落入敌手。
敌人抓住余玉堂后,为了将中共宁国县党组织和游击队一网打尽,邀功请赏,在南极、宁墩轮番对其刑讯逼供,但一无所获,后又将余玉堂押至宁国县城,由国民党县长王式典亲自审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余玉堂毫不动摇。他对伪县长说:我既然被你们逮住,就不要关了,立刻把我枪毙好了!余玉堂置生死于度外,却还惦念着被捕的革命群众,他对敌人说:老百姓是无辜的,一切都是我叫他们干的,现在你们已经逮住了我,就不应该伤害他们,立刻把他们放掉!临刑前,他还在监狱的墙上写诗,抒发共产党人献身革命的豪情。
(本文原载宁国党史资料选编,编入本书时有修改)

友情链接